媒体聚焦

当前位置: 首页 >媒体聚焦

【湖南教育新闻网】王亚平:从服务员逆袭成“包点女王”

作者: 发布时间:2025-05-22浏览次数:

湖南教育新闻网讯(通讯员 刘景嘉 郑和斌)在长沙餐饮圈,王亚平的故事堪称一场关于“小包子、大梦想”的逆袭传奇。

这位从酒店基层走出的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湘菜学院2008届毕业生,用15年时间将传统包子打造成承载湖湘文化的“舌尖符号”——从不足20平方米的街边小店到1000平方米的“包子宫殿”,她让毫不起眼的包子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文化桥梁,更用坚守与创新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创业担当。

基层蛰伏12年:她把每个包子褶都捏成“职业勋章”

2008年刚毕业时,王亚平在酒店从端盘子做起,却总能在工作中多留个“心眼”:客人剩下的包子她会研究馅料配比,早餐档口的排队规律她记满三大本笔记。

8年酒店生涯、4年餐饮品牌调研,她跑遍湖南50多个县市,发现“湘式包点有手艺没品牌,有味道没颜值”的痛点。2016年,她带着攒下的20万元积蓄,在长沙开了第一家“食膳包子铺”,立下规矩:每个包子必须手工捏18道褶,这样才能“锁住汤汁不渗漏,褶纹对称如花开”。

为了找到最适配的面粉,她蹲守河南小麦产区37天;为了调制出正宗的梅干菜扣肉馅,她自驾800公里到浙江绍兴拜师;她甚至连蒸包子的笼布都选用非遗纯棉制品。“传统手艺的温度,藏在每个看得见摸得着的细节里。”这份偏执让小店开业即爆满,有食客说:“在这里吃包子,像在拆一份充满仪式感的‘湘味盲盒’。”

1.png

1000平方米的“包子宫殿”爆红:她让吃包子变成“文化体验”

2020年,王亚平做出大胆决定:在长沙核心商圈打造1000㎡的“食膳公园包子铺”。

不同于传统早餐店的拥挤简陋,这里明档厨房如“包子制作剧场”,顾客能看到师傅们凌晨3点揉面、醒发、捏褶的全过程;墙面手绘着从宋代《山家清供》到现代湘点的发展脉络,连餐具都印着湖湘名人与包子的趣味故事。最特别的是亲子体验区,家长带着孩子学捏包子,临走还能带走印着自己手作包子的“湘点体验证书”。

“我不是在卖包子,是在卖湖湘早餐文化。”她说。这家“不像包子铺的包子铺”迅速成为现象级打卡地:日均接待3000人次,有游客专门从广东、湖北赶来打卡包子界的“米其林”,甚至有留学生把这里的包子称作“家乡味道的具象化”。

2.png

成立食品公司护匠心:她要让湘式包点技艺“传下去”

随着品牌扩张,王亚平发现年轻厨师嫌手工包包子“费时费力”,市场上机器压制的包子逐渐替代传统手艺。2023年,她成立长沙包罗万物食品有限公司,做了两件“反商业逻辑”的事:

建“湘点技艺传承馆”,高薪聘请6位拥有40年经验的老匠人,将“老面发酵法”“芙蓉捏褶术”等技艺整理成128道工序的标准化教材,开设免费培训班。培训班已培养150多名专业面点师,学徒中不乏95后、00后。

研发“半手工智能生产线”,在保留手工捏褶、老面醒发等核心工序的基础上,引入智能控温蒸箱、馅料真空搅拌技术,既保持4小时新鲜现做,又将单店日产能提升至2万个,相关技术获得3项国家专利。

如今,每个食膳包子都贴着“湘点传承码”,扫码能看到制作师傅的工龄、捏褶数量和食材溯源信息,真正让“非遗技艺看得见”。

3.jpg

年送8万份早餐暖星城:她的包子铺有“温度计量器”

每年五一凌晨5点,王亚平都会带着团队出现在街头,给环卫工人、快递小哥、早餐摊主送上热气腾腾的包子。

这个始于2018年的“万份早餐暖星城”行动,至今已累计送出8万余份爱心餐。更让人感动的是,她在门店设置“爱心早餐捐赠站”,顾客可花6元认购一份“爱心包子套餐”,由门店工作人员送给有需要的人,至今已有2.3万名市民参与认购。

4.jpg

“我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,知道一碗热乎早餐对劳动者的意义。”她说。这种“商业+公益”的模式,让食膳包子铺不仅是用餐场所,更成为城市温度的传递站。

从月薪2000元的酒店服务员,到掌控多个餐饮品牌的“包点女王”,王亚平始终记得母校老师的一句话:“餐饮人要眼里有光,心里有秤。”她用18道褶的精准、1000平方米的格局、8万份早餐的温度,在传统包点里包进了新时代青年的匠心与担当。

正如她常说的:“当每个包子都带着手作的温度,带着家乡的味道,带着传递温暖的使命,它就不再是简单的早餐,而是一份值得被传承的文化记忆。”

如今,她的“国潮包点快闪店”即将登陆上海,计划把湘式包点铺到更多城市的街角。这个从湖南走出的“包点女王”,正用一个个充满匠心的包子,向世界讲述着中国传统美食的新生故事。

相关链接:http://news.hnjy.com.cn/content/646949/66/14981307.html